慧能大師,唐代高僧,中國佛教禪宗六祖,著有六祖《壇經》流傳於世,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於世,成為佛法修行之見證。慧能祖師,俗姓盧。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(今廣東新興)。父亡隨母移居南海,艱辛貧困,以賣柴為生。24歲時,得人資助,北上參學。唐龍朔元年(661)在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。五祖乃令其隨從作務,劈柴踏碓八個多月。其時弘忍年事已高,急於傳付衣法,命弟子作偈以呈。
惠能(638年2月27日[二月初八]-713年),俗姓盧氏,河北燕山人(現今的涿州),生於嶺南新州(今廣東新興縣)。佛教禪宗祖師,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,繼承東山法門,為禪宗第六祖,世稱禪宗六祖。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。是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。陳寅恪稱讚六祖:“特提出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之旨,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,摧陷廓清,發聾振聵,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!”
關於六祖的法號,曆來誌為“慧能”或“惠能”的均有。據說六祖本人不識字,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“……專為安名,可上惠下能也。父曰,何名惠能?僧曰,惠者。以法惠施眾生;能者,能作佛事”,此外,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亦以“惠能”為準,可知“慧能”當是訛誤。
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、老子和慧能,並列為“東方三聖人” 。慧能作為在我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, 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, 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,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。
生平
惠能父親名盧行�,早逝,母李氏,自幼以賣柴為生。《六祖壇經》中,惠能自述其籍貫為範陽(今北京大興), 其父為範陽盧氏,後貶於嶺南,故惠能為範陽盧氏後裔。但是五祖弘忍曾稱他為“�獠”(未開化 的蠻人),惠能也自稱“語音不正”。
惠能父親早亡,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。一次,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《金剛經》之中“因無所住而生其心”時,便萌生學習佛法之念。他去黃梅雙峰山拜謁五祖弘忍,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。 當時,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,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,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,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。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。弘忍漸漸的老去,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,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,大家都做一首畿子(有禪意的詩),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。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,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,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。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,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,心為明鏡台。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這首畿子的意思是,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,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麵的誘惑,和種種邪魔。是一種入世的心態,強調修行的作用。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,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,都說好,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,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。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。 而這時,當廟裏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,被廚房裏的一個火頭僧―慧能禪師聽到了。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,慧能是個文盲,他不識字。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,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。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,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,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(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),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。是一種出世的態度,主要意思是,世上本來就是空的,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,心本來就是空的話,就無所謂抗拒外麵的誘惑,任何事物從心而過,不留痕跡。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,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,就是所謂的開悟了。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,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,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,於是他叫來了慧能,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麵說:寫得亂七八糟,胡言亂語,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。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。這時隻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,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,在那裏弘忍向他講解了《金剛經》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,並傳了衣缽給他。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,讓慧能連夜逃走。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,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。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,曾派人去追慧能,但沒有追到。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,創立了禪宗的北宗。
惠能歸嶺南後,於唐高宗儀鳳元年(676年)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。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《涅盤經》之際,“時有風吹幡動,一僧曰:風動;一僧曰:幡動;爭論不休,惠能進曰:不是風 動,亦非幡動,仁者心動”。印宗聞之竦然若驚。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,遂拜為師,並為之剃度。 儀鳳二年(677年),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,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,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,兼授無相戒。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,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。。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(今廣東韶關南華寺),弘揚禪宗,主張“頓悟”,影響華南諸宗派,人稱“南宗”,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。當時,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,主張“漸悟”,在華北勢力頗盛,號稱“北宗”。神龍元年(705年),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。惠能以久處山林,年邁風疾,辭卻不去。薛簡懇請說法,將記錄帶回報命。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。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,由韶州刺史重修,又給予法泉寺額,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。 唐玄宗開元二年(730年),在河南滑台(今滑縣)的無遮大會上,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、普寂,使得“南宗”成為中國禪宗正統。
延和元年(712年)惠能回至新州,命門人建報恩塔。唐玄宗先天二年(713年),圓寂於新州國恩寺,世壽七十六,唐憲宗諡號大鑒禪師。惠能圓寂後,其真身不壞,被運回韶州(今廣東韶關)曹溪,其門人裹綜塗漆,保持其生前形像。其肉身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,供奉在靈照塔中。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《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》。元和十年(815年)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,撰《曹溪大師第二碑》。
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。他又認為覺性本有,煩惱本無。直接契證覺性,便是頓悟。他說自心既不攀緣 善惡,也不可沉空守寂,即須廣學多聞,識自本心,達諸佛理。因此,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,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雲謂裏,也可體會禪的境界。 惠能又曰“先立無念為宗”,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”所謂無念,即雖有見聞覺知,而心常空寂之意。“自心歸依自性,是皈依真佛。自皈依者,除卻自性中不善心、嫉妒心、諂曲心、吾我心、誑妄心、輕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見心、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,常自見己過,不說他人好惡,是自皈依。常須下心,普行恭敬,即是見性通達,更無滯礙,是自皈依。”
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,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。神秀把佛教理論“戒、定、慧”解釋為:“諸惡莫作名為戒,諸善奉行名為慧,自淨其意名為定。”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:“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癡自性慧,心地無亂自性定。”然而,惠能亦一再強調“法無頓漸,人有利鈍,故名頓漸”、“法即無頓漸。迷悟有遲疾。”,所以認為頓漸隻是假名,佛法隻為一乘法,“說即雖萬般。合理還歸一。” 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《楞伽經》相印證,故亦稱為楞伽宗。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《金剛》等經為典據,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《金剛經》義代替了《楞伽經》,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,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。
主條目:六祖壇經 惠能圓寂後,其弟子們將其經曆和言論錄整理成《六祖壇經》,簡稱《壇經》,是禪宗的經典。 壇經分為十品,經中講述慧能的生平、拜師學道、開示公案和臨終囑托等。 壇經中提到南禪宗: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
禪宗,又稱宗門,漢傳佛教宗派之一,始於菩提達摩,盛於六祖惠能,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,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。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,但唯獨天台宗、華嚴宗與禪宗,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。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。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,以求達到這種境界,這又稱開悟。其核心思想為:“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;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,意指透過自身實踐,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,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。 在中國曆史上,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,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,至六祖慧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,此為禪宗的開始,可稱為早期禪宗。由六祖慧能門下,洪州、石頭二宗,發展為五宗七派,此為禪宗的發展期,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。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,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,至於明朝中晚期,此為禪宗的成熟期,又可稱為中期禪宗。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,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,與儒、釋、道三教合一,禪淨合一源於禪理在世間已經廣泛傳播,禪理在世間已經不新奇,禪淨合一的影響,使得當時的僧人對世間涅�影響力降低,隻能以念佛坐禪為務,禪宗逐漸不被社會需要,為禪宗的衰落期,又稱為晚期禪宗,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。清末民初之際,有鑒於佛教的過於衰微,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,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。
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為“禪宗”之根本宗旨 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。這個佛性,具有種種名稱,在法稱為“法性”、“實相”、“真如”、“實際”等;在眾生稱為“自性”、“本性”、“心性”、“自性清淨心”等;在纏稱為“如來藏”、“藏識”、“本覺”,出纏稱為“解脫”、“涅盤”、“菩提”、“大圓鏡智”、“究竟覺”等。按照佛教一切唯心、萬法唯識的理論,它永恒絕對、靈明不昧,是宇宙的實體,世界的本源,是不朽的宇宙終極存在。它超越時空,本自現成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體具萬德,妙用無窮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心思不及,言語莫詮,所謂“離四句,絕百非”。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,緣於無明,迷失本心,認幻為真,妄生苦樂、得失。而一旦悟道見性,菩提非從外得。“真如佛性”說並不是惠能禪宗所獨有,而是除三論宗、唯識宗之外其它各宗所共有的。但惠能的高明之處在於將這一觀念強調到更加突出的地步,並把它同解脫論和修行觀密切聯係起來。惠能說: 一切萬法,盡在自心中,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! 世人性本自淨,萬法在自性。 如是一切法,盡在自性。自性常清淨,日月常明,隻為雲覆蓋,上明下暗,不能了見日月星辰。忽遇惠風吹散,卷盡雲霧,萬像森羅,一時皆現。世人性淨,猶如清天,慧如日,智如月,智慧常明,於外著境,妄念浮雲蓋覆,自性不能明。故遇善知識,開真正法,吹卻迷妄,內外明徹,於自性中,萬法皆見,一切法在自性,名為清淨法身。 無明智慧等無異,當知萬法即皆如,……觀身與佛不差別。 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求。 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
禪宗的特點正是將諸法實相、真如之理,與眾生的自心、本性結合起來,強調“心、佛與眾生,是三無差別”,要求把本性、真心作為總源頭,將修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於己、不待外求的,從而提出了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的口號。其意義,一是秉承《楞伽經》一切唯心、萬法唯識的思想,直接吸取了南北朝以來教下關於佛性論、心性論的研究成果,而舍棄了繁瑣的理論論證,憑借禪宗法統的象征意義和禪師實修實證的特點,贏得了人心;二是強調眾生皆有佛性,具有本覺之自性清淨心,佛性平等的理念,對於一向認為“人性本善”,重視主體和個人修養的文人士大夫,對於處在極端不平等的階級社會中的普通民眾,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;三是拉近了眾生與佛的距離,昭示世人若要解脫煩惱、成就佛果,應直接向自己內心加功用行,明自心,見自性,方法簡捷而明快,使佛國的終極存在對現實苦難中的民眾產生強烈的吸引力,有親切感,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自信心。
“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”是“禪宗”的修行原則 惠能禪宗的理論核心是解脫論,認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,就是因為對於諸法心有貪染、執著,從而不能自見本性。要由凡轉聖,首先要破除妄執,無心於萬物,一切修行,任運自在,這樣才能與真如、實相相應,才能解脫生死煩惱。所以《壇經》說:“我此法門,從上已來,頓漸皆立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”“念”,就是指人的意念,第六識的意識活動。“無念”並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識活動,因為那樣無異於死人,所謂“一念斷即死,別處受生”。即使從佛法的體悟來說,“若百物不思,常令念絕,即是法縛,即名邊見”。“無念”是要人於念中去除虛妄的分別、執著。《壇經》雲:“何名無念?無念法者,見一切法,不著一切法;遍一切處,不著一切處,常淨自性,使六賊(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)從門門中走出,於六塵(指色聲香味觸法)中不離不染,來去自由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”“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。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,即是不迷。若悟此法一念心開,是為開佛知見。”禪門弟子希運也說:“如今但學無心,頓息諸緣,莫生妄想分別,無人無我,無貪�,無憎愛,無勝負。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,性自本來清淨,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,若不會此意,縱你廣學,勤苦修行,木食草衣,不識自心,皆名邪行。”從五祖弘忍以來,即大力弘揚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菩薩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菩薩觀諸法如幻如化,雖誌求無上菩提,廣行一切善法,願度盡一切眾生,但不見有一法可得,有一眾生得度,惟有如此,才能融入般若性海,成就無上菩提。而要做到這一點,就須“於自念上離境,不於法上生念。”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禪宗諸師橫說豎說,闡發的不外乎《金剛經》的這一般若思想。其實,禪宗的這一修行方法並不新鮮,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翻譯的第一部經典《四十二章經》中就有類似的表述:“出家沙門者,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,達佛深理,悟無為法,內無所得,外無所求,心不係道,亦不結業,無念無作,非修非證,不曆諸位,而自崇最,名之曰道。”又,“佛言:觀天地,念非常,觀世界,念非常,觀靈覺,即菩提。如是知識,得道疾矣。”
禪宗認為“心外無法”、“心外無佛”,每個人的心性即佛心,所以成佛隻在自悟本性。自心迷則愚則凡則是眾生,自心悟則智則聖則是佛。由於自性“覺體圓明”,體性不二,是一個包羅萬有不可分割的整體,因而用智慧觀照成佛,得即全體,所以利根之人對於這一純全之理的體悟,隻能頓了,不容階次。所謂頓悟,即指突然理解、體認、領悟佛理,而無需長期的修習。這種頓悟是通過直覺的主觀體驗,產生內心的神秘啟示,達到精神狀態的突變。後世禪師們常用“如桶底子脫”的比喻來形容頓悟。桶底一脫,桶中之物,頓時一覽無遺。同樣,一個人頓悟,就可當下直了本性,這種境界,不可言傳,隻能意會,所謂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”。所以佛與眾生的差別,隻在一悟,而迷與悟的不同,隻在一念之間。《壇經》謂“故知不悟,即佛是眾生,一念若悟,即眾生是佛。”“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方隻在刹那,不悟頓教大乘,念佛往生路遠。”“我於忍和尚處,一聞言下大悟,頓見真如本性。是故將此教法,流行後代,令學道者頓悟菩提,各自觀心。令自本性頓悟”。不假修習的頓悟思想自惠能首倡之後,就成為禪宗修行的根本主張,所謂“自性自悟,頓悟頓修,亦無漸次,所以不立一切法。”惠能的弟子神會就曾用“利劍斬束絲”的比喻來說“一念相應,便成正覺”的頓悟思想。也因此,後世禪宗祖師的修行和弘法,無不是圍繞著“悟”來下功夫、做文章。
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,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,影響極大。在他圓寂後,他的弟子傳承禪法,形成南北二宗。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,稱荷澤宗。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,與青原行思、石頭希遷一係的石頭宗為代表。 惠能禪法在北宗荷澤一派的推動下,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係的地位,成為禪門正宗,但荷澤一派因後繼無人,在唐末衰亡。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南宗門下。南宗門下,後來形成河北臨濟宗、江西曹洞宗、湖南溈仰宗、廣東雲門宗、江蘇法眼宗五宗,即“一花開五葉”。 後來,法眼宗遠傳於泰國、朝鮮;雲門宗、臨濟宗更遠播歐美。在中國、日本,則是臨濟宗、曹洞宗兩宗最盛。
荷澤宗,漢傳佛教禪宗宗派之一,為曹溪禪中的北宗。 始於荷澤神會,承繼曹溪六祖法脈,又被尊為禪宗七祖,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認,因荷澤宗在 洛陽一帶傳布,因此又被石頭、洪州認為是曹溪禪中的北宗。 開元二十年,荷澤神會在滑台(今河南滑縣)大雲寺開無遮大會,評破北宗,建立曹溪宗的正統地位,現存《南宗定是非論》就是當時的記錄。《六祖壇經》最早的編輯者,應該就是荷澤門下,但現行的《六祖壇經》已經經過洪州、石頭門下改寫,加入許多不利荷澤宗的說法。 因此宗在神會之後並沒有傑出人才,又因北方戰亂,後由磁州法如傳至圭峰宗密後,此宗遂衰。至十世紀,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所傳出的法係,被認為是曹溪禪門的正統,荷澤神會法脈反被淹滅不彰。因為敦煌古籍的發現,近代學者又重新發現了荷澤宗,對它的曆史地位做了重新的評價。
石頭宗,又稱石頭禪,與洪州宗並列為唐代禪宗兩大派係之一,由六祖惠能門下青原行思、石頭希遷一係分出,下開雲門、法眼、曹洞三宗。 其主要建立者,為石頭希遷。因希遷禪師,曾在南嶽一塊巨石上結廬而居,稱“石頭和尚”,他這一係禪法,也因此被稱為石頭宗。 石頭希遷禪師因為閱讀《肇論》〈涅盤無名論〉:“會萬物以成己者,其惟聖人乎!”深有所感,作《參同契》,建立了本派的基本思想。 在思想上,它與牛頭宗相近。
洪州宗,又稱洪州禪,與石頭宗並列為唐代禪宗兩大派係之一,由六祖惠能門下分出。始於南嶽懷讓禪師,但它的實際建立者,為洪州道一法師。下開臨濟、溈仰二宗。 洪州宗重視機鋒,以作風犀利聞名,常以棒喝來接引學人。
希運禪師也提倡無心,“無心者,無一切心也。如如之體,內如木石,不動不搖;外如虛空,不塞不礙。無方所,無相貌,無得失。”又說:“但能無心,便是究竟”。希運繼承了馬祖道一“即心即佛”的思想,力倡“心即是佛”之說。“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法”。他從這一思想出發,主張“以心印心,心心不異”,後世故有 “心心相印”一說。 臨濟義玄主張“以心印心,心心不異”,後世有 “心心相印”一說。臨濟義玄上承曹溪六祖惠能,曆南嶽懷讓、馬祖道一、百丈懷海、黃�希運的禪法,以其機鋒淩厲,棒喝峻烈的禪風聞名於世。現存《臨濟錄》和《祖堂集》卷十九、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二等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和禪法。 臨濟宗傳至石霜楚圓(986年-1039年)門下,又分出楊岐派、黃龍派。楊岐派開宗者為方會,因住楊岐山(在今江西萍鄉北)而得名。黃龍派開宗者為慧南(1002年-1069年),因其住黃龍山(在今江西南昌)而得名。慧南初學雲門宗,後從臨濟宗。 在南宋時,因為楊岐派傳人大慧宗杲的影響力,使得臨濟宗一支獨秀,成為禪宗與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。 1187年,日僧明庵榮西將黃龍派引入日本,使臨濟宗在日本得到極大發展。1246年中國僧人蘭溪道隆東渡日本,又傳去楊岐派禪法。 日本鐮倉時代禪宗24派中,有20派出於楊岐派係。20世紀80年代,日本臨濟宗信徒逾500萬人。
曹洞宗,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,自石頭宗門下分出,創始於洞山良價、曹山本寂,後傳至宏智正覺禪師,創默照禪,與大慧宗杲所提倡話頭禪,成為後世禪宗兩大流派。日本道元禪師入宋,從學於天童山曹洞宗如淨禪師門下,傳回日本,建立永平寺,提倡“隻管打坐”,為日本曹洞宗的開始。台灣法鼓山聖嚴法師,即為曹洞傳人。
溈仰宗,禪宗的五個流派之一,自洪州宗門下分出。唐潭州溈山禪師,名靈�,嗣法於百丈懷海禪師。江西仰山禪師,名慧寂,嗣法於溈山靈�。師資相承,別為一流,法道甚盛。於是便有了溈仰宗的名聲。見稽古略三。溈仰宗修行理論認為萬物有情,皆有佛性,人若明心見性,即可成佛。
雲門宗,禪宗的流派之一。出自青原行思、石頭希遷一脈,以韶州雲門山(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)文偃禪師為祖師,故得名為雲門宗。它的傳承為,石頭希遷傳天皇道悟,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,龍潭傳德山宣鑒,德山宣鑒傳雪峰義存。雪峰義存門下,又分兩支:傳雲門文偃,為雲門宗;另一支傳玄沙師備,玄沙傳羅漢桂琛,羅漢桂琛傳法眼文益,是為法眼宗。稽古略三曰:“師嗣雪峰存禪師,存嗣德山鑒,鑒嗣龍潭信禪師,師之法道。世宗仰之。目之曰雲門宗。”其禪風被稱為雲門三句:“函蓋乾坤”,“截斷眾流”,“隨波逐浪”。
法眼宗,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。源自六祖惠能門下石頭宗一係,始於法眼文益,為禪宗五派中最晚成立的一派。其傳承為石頭希遷傳天皇道悟,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,龍潭傳德山宣鑒,德山宣鑒傳雪峰義存。雪峰義存門下,又分兩支:一支傳雲門文偃,為雲門宗;另一支傳玄沙師備,玄沙傳羅漢桂琛,羅漢桂琛傳法眼文益,是為法眼宗。文益禪師,住錫金陵清涼院。文益禪師曾經舉華嚴初地中六相義,並說三界唯心、萬法唯識。南唐中主李�賜諡文益禪師為“大法眼禪師”。曆經文益(885―958)、德韶(891―972)、延壽(904―975)三祖,活躍於唐末、五代、宋初時期。世稱法眼宗。
其弟子眾多,一說為“嗣法四十三人”,一說為“十人”著名者有:荷澤神會、青原行思、南嶽懷讓、石頭希遷、永嘉玄覺。
禪宗六祖惠能弟子,唐代高僧。俗姓杜,金州(今陝西省安康縣)人。武則天垂拱三年(687),依荊州玉泉寺弘景出家。公元687年受戒後,誌慕禪宗,先參嵩山慧安,繼參曹溪。因慧能問“什麽物?怎麽來?”不能作答,為究八年,忽有省悟,往慧能處談個人領會,得到慧能的讚許,於是隨侍六祖慧能15年。慧能歸西後,懷讓告別曹溪,於713年來到南嶽,住般若寺,擔任般若寺住持後,集資將寺院重新修繕一新,並將“般若寺”改為 “觀音寺”,辟為禪宗道場。廣收法徒,大力弘揚慧能的禪宗“頓悟”法門。當時在南嶽結庵修行的馬姓道一和尚(709-788),修習北宗的“漸悟法門”,每天獨坐在岩上禪定,很少與人交往。懷讓了解這一情況後,一天拿著一塊事先準備好的磚,在離道一禪定不遠的地方磨了起來。道一好奇地問懷讓“磨磚幹什麽?”懷讓答道“把它磨成鏡子。”道一反問“磚怎麽能磨成鏡子”,懷讓於是說:“既然磚不能磨成鏡子,那麽坐禪又怎麽能夠成佛?!”道一心有所動,請教如何才能成佛?懷讓便指心發問:“如牛駕車,車若不行,打車即是?打牛即是?”道一無言以對,懷讓見機開導說:“禪是坐不出來的,佛也是坐不出來的。”以後道一拜懷讓為師,專修“我心即佛”、“見性成佛”的“頓悟法門”。道一後在江西開堂說法,弘傳南宗教義,成為一方宗主。後人把懷讓磨磚的地方稱為“磨鏡台”,並刻上“祖源”二字。懷讓在道一離開南嶽不久,於唐天寶三年(744)八月十一日圓寂於南嶽般若寺(今福嚴寺),唐敬宗賜諡為大慧禪師,世稱禪宗七祖。慧能南宗正是通過青原行思、南嶽懷讓,形成了唐代中國佛教“一花五葉”(南嶽懷讓係後衍化出溈仰、臨濟宗;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、雲門、法眼三宗”)、“五葉流芳”的興盛局麵。原本律宗僧人,以曹溪正傳自居。
唐代著名禪師,吉州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,俗姓劉,相傳他係漢長沙王之後裔。行思與菏澤神會、南陽慧忠、永嘉玄覺、南嶽懷讓並列為六祖慧能大師坐下五大弟子。行思禪師自幼出家,生性沉默,同修們每次聚集論道,行思禪師皆默然自照。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(公元697年),行思聞曹溪法盛,遂前往參禮。行思初見六祖時,六祖從與他的對話中得知,行思已經證得了般若空性,泯滅了有無、凡聖、真俗、生死涅盤、煩惱菩提等二邊分別,於是對行思禪師十分器重,知道他已契入佛心,堪當一方化主。當時,六祖座下眾徒很多,龍象之才亦不少見,而行思禪師卻獨居徒眾之首,其修證境界,猶如當年二祖不言,達摩便謂他“得髓”一樣,足見他已得六祖之髓。開元元年(公元713年),時年76歲的六祖慧能,預感人壽將終,召首徒行思詣座前,對行思說:"從上衣法雙行,師資遞授。以衣表信,法乃印心。吾今得人,何患不信。吾受衣以來,遭此多難,況乎後代,爭競必多。衣即留鎮山門。汝當分化一方,無令斷絕"。("無令斷絕",乃自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法二祖慧可以後諸祖師往下傳承的"禪語",也是諸祖傳法的印信。)行思禪師得法之後,即回到吉安青原山淨(一作靜)居寺,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訓,弘揚頓悟學派,開法化眾,四方禪客雲集。世稱青原行思。其禪風素來以撲朔迷離著稱。青原行思禪師在青原山淨居寺弘法數十載,為禪宗頓悟學派獻出了畢生精力。唐開元二十八年(公元740年)十二月十三日,升堂告眾,跏趺而逝。唐僖宗諡為"弦濟禪師”,塔曰歸真。 禪宗南宗分為懷讓的南嶽和行思的青原兩大法係,兩大法係又衍化出五個宗派,合稱禪宗五家。其中曹洞、雲門、法眼三家屬青原法係。 曹洞宗以宜豐洞山、宜黃曹山為基地,日見興旺,長期流傳,影響及於國外。五代時傳入朝鮮,南宋時傳至日本。
永嘉俗姓戴,溫州永嘉人。永嘉玄覺童年即出家,博通三藏,精於天台止觀法門,日常於四威儀中,常住禪觀.在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大弟子中,永嘉玄覺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,南嶽懷讓、青原行思、南陽慧忠、河澤神會四人,都是隨六祖參學以後開悟而得到六祖印證,而永嘉玄覺卻是麵見六祖時已經是開悟之人,麵見六祖後立即得到了印證,所以,永嘉與師父慧能隻有一天的親近之緣,所以為後世留下了“一宿覺禪師”的美名。
南陽慧忠(公元677~775),唐代著名禪師,惠能五大弟子之一。俗姓冉,浙江諸暨人。他熟悉經律,佛學素養深厚。被任命為唐代國師,備受三朝禮遇,與神會在北方共同宣揚惠能的禪學思想。大曆十年示寂,�號「大證禪師」,人稱「南陽慧忠」或「南陽國師」。 南陽慧忠是玄宗、肅宗、代宗三朝的國師,他自幼學習佛法,通達經律,十六歲時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參拜,獲得心印之後,在南陽白崖山中靜坐苦修四十年,足不出戶,慕名前來參學的人超過千百餘人,當時馬祖道一座下的弟子南泉、歸宗、麻穀也曾計劃參訪慧忠禪師。
唐代著名禪僧,菏澤宗之祖。襄陽(湖北襄陽)人,俗姓高。幼學五經、老莊、諸史,後投國昌寺顥元出家。諷誦群經,易如反掌。年十三,參謁六祖慧能。慧能示寂後,參訪四方,跋涉千裏。開元八年(720)奉敕配住南陽龍興寺,大揚禪法,人稱南陽和尚。六祖入滅後二十年間,曹溪之頓旨沈廢,兩京之間皆宗神秀,由普寂等續樹法幢。師初至洛陽,欲振六祖之風,乃於開元二十年(732)設無遮大會於河南滑台大雲寺,與山東崇遠論戰。指斥神秀一門「師承是傍,法門是漸」,欲確立南宗慧能係之正統傳承與宗旨。並於天寶四年(745)著「顯宗記」,定南北頓漸兩門,即以南能為頓宗,北秀為漸教,「南頓北漸」之名由是而起,竭力攻擊神秀之漸門,於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。天寶十二年,師因禦史盧奕誣奏,奉敕黜離洛陽荷澤寺,遷住弋陽(江西)、武當(湖北)等地。翌年轉住襄陽,再轉住荊州開元寺般若院。 安史之亂起,兩京板蕩,時大府各置戒壇度僧,聚香水錢,以充軍需。請師主壇度之事,所獲財帛悉充軍需。亂平後,肅宗詔入宮內供養,並建造禪宇於荷澤寺中,詔請住之,故世稱荷澤大師。師在荷澤寺仍闡揚六祖之宗風。上元元年入寂,世壽九十三,另一說乾元元年(758)示寂,世壽七十五。敕�「真宗大師」。貞元十二年(796)皇太子集諸禪師,楷定禪門之宗旨,遂以師為禪宗第七祖,敕碑置神龍寺。其法流稱荷澤宗,門下英才甚多,有無名、法如等。〔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、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下、宋高僧傳卷八、景德傳燈錄卷五、荷澤大師神會傳(胡適之)〕
慧能(唐貞觀十二年生,即公元638~713年8月3日圓寂) 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。俗姓盧,祖籍:河北燕山人(現今的涿州)出生在廣東省新興縣,生活、傳法於廣東。 慧能家境貧寒,三歲喪父,遷居南海。稍長,賣柴養母。因聽人誦讀《金剛經》有悟,決心出家學佛。 慧能於公元66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。慧能初見弘忍,弘忍便問他�「你是哪裏人? 來這裏求取什麽 ?」慧能回答�「弟子是嶺南人,來到這裏不求其它,隻求「作佛」。」弘忍聽後問道�「你是嶺南人,哪裏能「作佛」! 」慧能回答�「人有南北之分,「佛性」並無南北之分。」這非凡的誌向讓弘忍刮目相看。為了不引起眾人的注意,就安排他隨眾勞動,在碓房舂米。慧能樂於從命,終日舂米,幹得甚歡。當時弘忍的徒眾有700人。在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,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,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,他要選擇繼承人。神秀是眾僧中的上座和尚,他在半夜三更時分,獨自掌燈,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�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莫使有塵埃。」清晨時,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,慧能聞聲來到廊下,他要求也做一偈,得到許可,於是他高聲念道�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弘忍看到是慧能,就叫他退下,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,為慧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,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,並為他的安全著想,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,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時機,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,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。為躲藏“煩惱未斷者”加害,他在廣東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,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(公元676年)才公開露麵。是年正月初八,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(今光孝寺)。一天,風揚起寺廟的旗幡,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“風動”還是“幡動”?慧能說:“既非風動,亦非幡動,仁者心動耳。”慧能的說法,令眾僧大為驚歎,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。不久,印宗法師為慧能剃度,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。次年春,慧能離開法性寺,北上南華寺開山傳法,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。 在南華寺,六祖慧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。其間,韶州刺史韋璩曾邀請慧能到韶州開元寺(後更名為大梵寺)講經,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匯編成書,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。在佛教中,隻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 “經”,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“經”的,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。 唐玄宗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,慧能圓寂於家鄉新興縣的國恩寺,享年76歲。次年六祖真身遷回曹溪,供奉在靈照塔中。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寵,唐萬歲通天元年(公元696年),女皇武則天曾為“表朕之精誠”,特地遣中書舍人賜給慧能水晶缽盂,磨衲袈裟、白氈等禮物,其詔書對慧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:“恨不赴陪下位,側奉聆音,傾求出離之源,高步妙峰之頂。”慧能去世後,更是名位加身。唐憲宗追諡慧能為“大鑒禪師”,宋太宗又加諡為“大鑒真空禪師”,仁宗再加諡為“大鑒真空普覺禪師”,最後神宗再加諡為“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。”王維、柳宗元、劉禹錫等文學大家都先後為慧能撰寫過長篇碑文,以記述他的事跡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评论
谷歌留痕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谷歌留痕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